纺织业印染染色深度达不到怎么办?

2022-05-16 12:22:00浏览次数:0
  在实际生产中,经常会遇到颜色深度不够,怎么办?那么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原理及深色效应的基本理论。   染料发色理论   该理论认为,物质对不同光的选择吸收就会呈现出

  在实际生产中,经常会遇到颜色深度不够,怎么办?那么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原理及深色效应的基本理论。

涤纶染色


  染料发色理论
  该理论认为,物质对不同光的选择吸收就会呈现出各种颜色,物质的颜色是它所吸收光波的补色。染料也是这样,染料的颜色也是它们所吸收光波颜色的补色,是染料对光的吸收特性在人们视觉上产生的反映。
  在染料分子结构中,存在着对波长380~780nm范围内的发色基团,除此之外,还具有对发色基团起促进作用的助色基团,如-NH2、-NR2等。
  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协同作用,使染料对光波产生了选择性的吸收。而当结构中某些基团产生有利于染料的发色时,染料对光波的吸收便向增加波长的方向进行。发色理论把这种能增加吸收波长的效应称做深色效应。
  这种理论对研究开发深色染料帮助较大。例如,尼龙及醋纤织物上取得深色效果不太理想,一般只能染浅中色。
  传统工艺中采用酸性及分散染料染色,为得到深浓色,只是在增加染料用量上下功夫,效果不太明显,并且染料浪费量很大。国外有报道使用三唑分散染料对尼龙纤维染色,增深作用明显,并且染后织物具有较高的耐洗日晒牢度。其主要方法是将染料结构用硫甲基(CH3S-)取代了三唑环上的氢原子,使这种染料对光波的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,从而产生了深色效应,在不追加染料用量的前提下,就能取得比原有染料更深的染色效果。
  1.表面得色及反射理论
  这是现在应用较多的评价染后织物色泽深度的方法。一般是在有色物体的反射或投射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(λmax)处算出K/S值(KabelKamunk函数值),以该值来表示色泽的相对深浅。理论的指导下,通过染后对织物的后整理技术,改变染后织物表面的微观结果,使之对光波产生一定的漫反射,从而取得深色效果。
  2.上染扩散理论
  染色理论认为,要使染色对象取得深色效果,关键是提高染料对织物的上染率。上染率是指上染到织物上的染料量和投入染浴中的染料量的比率。由于这种对取得深色效果评价手段十分明确,反映结果明显,所以在染色过程中总是作为染色工作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。一些深色研究及深浓色染色大多是从提高织物上染率上着手的,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。